首页 > 艺术纵横

文人画与董其昌

文:章尚敏

  历史上,董其昌是个有争议但是也是有成就的书画家,文人画也是个有争议的书画概念,说董其昌不能不提到他所倡导的文人画,说文人画,当然离不开董其昌。

  董其昌出身贫寒,但仕途顺利。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在中国书画历史上,董其昌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人物,虽然有争议,那也是主要针对他的为人处事上,而在书画的技艺和理论上,他的才华,不能不留下浓重的笔墨。他总结性的提出“文人之画”概念,极力推崇和倡导“文人画”的“士气”,并将是否归于文人画系统的历代画家做了甄别。在董其昌他的画风和理论倡导下,“文人画”、“真山水”等新概念日益清晰,文人画的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文人画及其特征

  “文人画”最初被称为“士夫画”,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实际上,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由北宋苏轼提出,主张绘画应该不拘泥于形似,而更要注重主观意兴的抒发。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一说,并在绘画实践上加以书法用笔。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进一步发展了士夫画的新特征,尤其是倪瓒,提出绘画是“聊以写胸中逸气”,“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明代绘画,在沈周、文徵明身上,已经综合宋代绘画与元四家特点,形成典雅超逸、简洁明快的画风。

  从文人画的历史沿革来看,文人画要必备几个特征。

  一要有文气。封建士大夫既是经科举制度层层选拔上来的,那么文才必须是为官的基础。要想胸有韬略,腹中需垒起万卷诗书。这样的人画出画来,不叫“文人画”也会文气十足。

  二要有真情。古时的文人画不是匆匆忙忙画出来立马就要卖钱的,而是情致所寄,兴之所至,信笔拈来,承载的是亦忧亦乐,表达的是真性真情。所以后人才能从八大山人的鹰眼中看出不屑尘世的超脱来。

  三要有格调。翰墨丹青古来即称“雅好”,“雅”人之“好”的标尺,就是格调。这和画家的人品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画家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对格调的赏析与赏析者的品位有极大的关系,即俗语所说“好画还需识者看”,高山流水觅知音。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WDCM上传图片

  二、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早期文人画代表人物:唐代王维、元朝倪云林、宋代赵孟頫。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在南北美术交流中,出现了在变革中影响一代绘画风气的赵孟頫。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元代王冕以画梅花出名,最著名的是《墨梅图》。画家只是从右至左横画一枝梅花,然后在左上角题了“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的诗歌,非常直接地表白画家不在意颜色的好坏,只在意梅花的“清气”——品格(实为人格)。画面极为简单,一画一诗(书),相辅相成。如果没有诗(书),梅花就只是梅花,它就是一幅国画;有了诗(书),梅花就成了作者的化身,它就是一幅文人画。一幅简单的作品,智慧、巧妙地抒发了画家追求高尚人格的情感倾向,是诗与书与画交相辉映的结果。

  董其昌绍述:“赵文敏(赵孟頫)问画道于钱舜举(钱选),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墨而飞,不尔便入邪道,愈工愈远。” 又引申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都重视把书法的笔墨情趣引入绘画,勾勒线条亦具文人的典雅风格。

  明代开始文人画代表人物当属董其昌,清代八大山人,吴其硕等也是文人画的代表。文人画讲究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文人画一致的追求,画中往往有题诗,诗画合璧,后来还包含印,是诗书画印的合成品。

WDCM上传图片

  三、董其昌构划的文人画模式

  (一)行为上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乃得文人画气韵

  董其昌明确地说:“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也就是说,画之“气韵”的把握在于“自然天授”,内在的灵明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谁都能有的。但是他转而又说通过“读书”与“行路”的修炼方式,也是获得这种“气韵”的途径。而且,解脱去“尘浊”的屏障,达到澄澈的悟境,生动的气韵就会自然溢出。

  (二)文人画也是“师古”之作

  董其昌不反对“师古”,甚至提出“复古”的口号。然而,他的“复古”并非完全迷信古人,而是反对“巧于模拟”的“古”,他明确提出应该学古而有变、要以“天地为师”的理论。他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甚至,董其昌的师法古人有着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与理解的广义的含义,他认为“博学”的画外功夫是必要的,是为“造物为师”做准备的。因为“惟以造物为师,方能过古人,谓之真师古,不虚耳。”可见,董其昌的“师古”有着更深的含义。

  (三)提出全新的文人画评判标准

  董其昌论画的最高标准是“淡”。他在绘画上强调写意,提出“淡”、“真”等审美原则,认为绘画技法要富于变化。对古代画家的评论,透露出董其昌的审美好恶,他推崇“幽淡”、“简淡”、“古淡”的倪瓒绘画,认为倪瓒也是从董源学起,而黄公望、赵孟頫都没有达到倪瓒“天真幽淡为宗”的境界。

  对“境”、“笔墨”、“取势”与“虚实”等绘画因素的评价,则体现出董其昌构造新视觉图式的敏感性与审美趣味所在。 “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可见,董其昌强烈地认识到“笔墨”在自然山水与艺术表现之间的重要性。他认为文人画的一大特色就是讲究笔墨的形式趣味。只有体会古人技法,又能按自己的笔墨的形式趣味运笔挥洒,才能最终臻至化境。

WDCM上传图片

  四、对董其昌文人画的不同意见

  董其昌提出的新的文人画模式,虽然赞同者不少,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

  有人认为:文人画是“渣画”,是不会画画的借口。

  明代书画家李日华,工书画,精于鉴赏而被称为博物君子,他曾评说:“今天下画习日谬,率多荒秽空疏,怪幻恍惚,乃至作树无复行次,写石不分背面,动以无格自掩,曰:我存逸气耳。相师成风,不复可挽。”简单来说,就是怒斥所见文人画的渣画技,画树木没有主次,山石没有阴影相背,还动不动用“无格”来敷衍,把技法不好推脱给自己思想境界高。

  清以后,近现代创作者开始反省,对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一直争议极大,徐悲鸿曾说:“吾尤恨董(南北宗论说)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罪大恶极。”美术史家俞剑华也严责南北宗论是伪造历史,是非科学的。今时今日,是否能把董之南北宗作为客观科学的中国绘画史理论也未盖棺定论。南北宗理论影响下的院体山水真的只能招人嫌弃吗?要我看,只是他们妒忌院画的精巧技法,欺负画院画家嘴巴笨不懂得争辩,又卖不了情怀罢了

  还有人认为:文人画为中国画衰败的起点与根源。

  这也是徐悲鸿一贯的思想。这与康有为的观点十分接近。他说:“元四家为八股山水祖宗,惟以灵秀淡逸取胜,隐君子之风,以后世无王维,即取之为文人画定型,亦中国绘画衰微之起点。” (《故宫所藏绘画之宝》,1935年)

  “自元以后,中国绘画显分两途:一为士大夫之水墨山水,吾号之为业余作者(彼辈自命为“文人画”),一为工匠所写重色人物、花鸟,而两类皆事抄袭,画事于以中衰。”(《论中国画》,约1938年初)

  “中国艺术没落的原因,是因为偏重文人画,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样高超的作品,一定是人人醉心的,毫无问题,不过他的末流,成了画树不知何树,画山不辨远近,画石不堪磨刀,画水不成饮料,特别是画人不但不能表情,并且有衣无骨,架头大,身子小。不过画成,必有诗为证,直录之于画幅重要地位,而诗又多是坏诗,或仅古人诗句,完全未体会诗中情景,此在科举时代,达官贵人偶然消遣当做玩意。”(《世界艺术之没落与中国艺术之复兴》,1947年) 。

WDCM上传图片

  五、董其昌的文人画的历史意义

  (一)真正的文人画始祖是董其昌自己

  董其昌活动在万历年间,才学绘画技法出众,诚为开山祖。 时代需要一个新的领袖来激发不断更新的艺术思想。董曾经提出,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想要做开山之祖,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些话确实具有当仁不让的气概! 在这里他明确地告诉人们应提倡什么,贬斥什么。他还从多方面总结概括,把不同面貌的画家归于一类,认为如果把有争议的学派勉强拉到一起,自然会闹出很多笑话。他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实真正的始祖是他自己。

  董其昌常常谈到“师造化”。如他在文章中有一段记录:我看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不过是赝品罢了,前些日子去游览吴中山,策节石壁下,快心洞目,狂叫曰“黄石公! 黄石公!”和我一同出游的人感到很奇怪,余曰“今日遇吾师耳;湘江上的奇云,跟郭河阳雪山大体相似,平展沙脚,与墨沈淋漓,这就是米家父子的特点”。

  (二)南北分宗不尽合理

  董其昌于万历年间提出了山水画大系的南北宗论,把南宗文人画溯源至唐代王维,北宗院画以唐李思训为起源,并把隋唐至明的画家,逐一归类其派别。这个看似充满合理性又架构完整的南北宗论,贯彻的却是崇南贬北,抬高文人画,抑贬院体画的思想,其影响至今约400年。南北宗论对于“北宗”的院体山水画历史整体打压,强行划分派别贴标签的行为,实在有些偏执。

  所以徐悲鸿说:“我又要批评只用作风区别南北两宗派之无当。用重色金碧写具有建筑物的山水,以大李将军为师,号北宗。用水墨一色,以王维为祖的号南宗。何不范宽的华山的为华山派,倪云林江南平远的为江南派为得当。因如此,便能体会造物面目。”(《世界艺术之没落与中国艺术之复兴》,1947年)

  (三)文人画的产生离不开文人活动。

  关于苏轼等人如何切磋书画,林语堂根据史料在《苏东坡传》中做了如下描述:“米(芾)、苏、李(李公麟),这宋朝三大家,现在时常在一处。这一群文人时常在彼此的家中相会,饮酒、进餐、笑谑、作诗,而大部分时间都在陶然佳境中过活。此等时光,苏、米、李三人往往走近书案,纸笔墨都在眼前。如果一个人开始作画、作诗或写字,别人便作壁上观,或也技痒而参加,为补上诗句,或增加题跋,当时的情况与气氛理想极美矣。”他们的活动流传有李公麟等的《西园雅集图》和米芾、杨士奇的《西园雅集图记》为证。显然,所谓的“文人画”不仅仅是一种画,还是一种文人活动,一种有书法与诗歌参与的活动。当然还有琴,还有茶,还有酒。此类活动较出名的还有元朝的“玉山雅集”。顾阿瑛《玉山草堂名胜集》记载凡大小雅集五十多次。加上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流传的“兰亭雅集”,号称古代文人的三大雅集。然而,兰亭雅集和玉山雅集以诗歌为主,唯独西园雅集是诗书画交相辉映,且对后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书画同源明确了书法在文人画中的重要成分

  书法为什么会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呢?

  这首先必须追溯到由来已久的“书画同源”说,但它并非完全可以用来支持书法是“评价绘画的一条标准”,毕竟 “同源”并不“同流”。“书画同源”是因为汉字起源于象形,最终却脱离“象”,趋向抽象的符号;画则依然围绕着 “象”,趋向“形象”和“意象”。其次是工具说。书法和绘画的工具一样,都是毛笔。然而,工具相同,操作方法却迥然不同。即使握笔方法都一样,但书法受控于文字,绘画则受控于物象,所以其写意的方法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此外,书法只在线条上勾勒,绘画不仅有线条还有点染,许多画比如泼墨写意画就不一定要有线条。

  当我们去浏览古典绘画史,查看那些经常被史论家提起的绘画名著,然后把那些有书法参与(后人补上书法的不计)的绘画名著独立出来,就会发现古典绘画中有一类“抒情表意”的画作。其共同点是诗书画三合一,彼此共存互补,主题明确,或抒情,或表意。由于有诗歌和书法的参与,所以极具汉文化特征。由于极具民族文化特征,我有人无,所以弥足珍贵。我以为,书法在国画中有那么高的地位,就是缘于这些极具民族性作品的功劳。直到今天,国画界还坚持提出“绘画要有书法的基础”,并把书法当作“评价国画的一条标准”,甚至有“以书法来判定画的高下”的说法。

  国画需要书法帮助,练书法有助于提高描摹的功力、提高线条的质量。那些抒情表意的绘画需要借助书法去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这类绘画只存在于部分文人画当中(也不是全部)。不过由于它们具有极高的文化和思想的意义,包含一种很高的境界,所以备受推崇,以至于最终被演绎成为一种高标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文人画不是“国画”这个概念可以概括得了的,因为它是绘画、诗和书法(后来还包括印)的综合艺术。而诗必须借助书法才能被融入绘画当中,成为绘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更重要的是书法本身可以形成一个具有抽象意味的画面,能够与绘画对象相融合,通过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客观地说,作为元明清绘画主流的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一,它是高度成熟的、程式化的,但绝不能归于“八股”;它强调继承性,但绝不等于“抄袭”;它淡化描写是为了强化写意,因此才出现了倪瓒、徐渭、八大等杰出的大家;它重视抒情写意、诗画结合,表现个性和审美愉悦,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而在古代社会为“达官贵人”所欣赏,也是很正常的事。即使在20世纪,徐悲鸿的作品不也被现代的“达官贵人”所欣赏吗?以这样的理由否定文人画,也不是高明之举。

  总之,了解了董其昌,了解了文人画,也就了解了那些针对董其昌和文人画的争议。争议是矛盾的体现,社会就是在矛盾中前进发展,艺术也如此。

  ( 作者:章尚敏,上海市海上兰亭书法院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教师、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政协书画会执行副会长)

[ 关闭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