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做好上海对口帮扶工作的几点建议
王如忠
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时间为2020年。在这有限的三年期间,发挥上海独特优势,通过精准施策、精准用力,有效帮助对口帮扶地区精准脱贫是未来几年对口帮扶工作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经过实地考察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贵州两省六个地州(市)近10个县(市),与当地扶贫办领导、乡镇基层干部、企业家、上海援派干部以及当地农民等多次座谈、交流,感到上海对口帮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建议在对口产业扶贫方面进一步予以推进:
一、把对口帮扶的重点从直接的资金援助、基础设施投资、产业项目支援向教育、医疗、培训等项目倾斜
随着全国范围内对口帮扶力度的逐渐加大以及被帮扶地区自身经济状况的逐步改善,目前不少贫困地区全面脱贫最迫切需要的是,更深层次地培育和激发当地干部和群众在实现脱贫致富上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在观念、理念上的转变和提升,以及当地医疗、教育和卫生水平的全面提高。与全国其它一些兄弟省市相比,上海的突出优势在于教育、医疗、卫生等各类高端资源集中,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因此,今后上海应该把对口帮扶的重心放在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上,帮助培养积极进取、具备开放视野和开拓创新意识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人才。
二、把对口产业扶贫与上海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对接起来
以往认为对口帮扶工作是一种单向的支援、扶持和帮助,因而在安排对口产业扶贫项目时,主要从被帮扶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出发,而考虑与上海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接不够。
鉴于上海和不少对口帮扶地区在产品、市场、人员等方面各有优势,具有很好的互补关系,因此,在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时,可考虑同时把对口帮扶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上海的市场、人才和技术等优势有效对接起来,实现“双赢”。例如,上海可重点扶持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和优势农业项目,建立市外优质农产品基地;还可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当地劳动力人口,为上海市场提供符合家政、物业、餐饮、宾馆等行业需要的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务人员;也可通过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等形式促进对口帮扶地区的旅游和生态环境改善,为广大上海市民的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提供良好的目的地。
三、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国有(控股)大型企业集团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
目前上海对口帮扶工作基本为行政导向模式,优点是责任明确、对口帮扶力度大、执行力强,但在对口帮扶资金和项目安排中往往过于重视政治效应和形象效果而经济效益不够好,而且审批手续繁复。同时,各个区援派的干部往往存在着人手不足以及专业知识欠缺等现象。
建议可让市属的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与相应的对口帮扶地区结对,充分发挥其在产业扶贫中的独特作用。因为大型企业集团一般规模大、实力雄厚,分支机构和营销网络遍布海内外,各种专业人才集聚,让其深度参与对口帮扶工作,可有效发挥其熟悉国内外市场、营销能力强、品牌效应明显、产业链长、经营管理水平高等特点,使产业扶贫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大为提高。同时,大型企业集团市场化运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目前对口援派干部数量不足、经营能力不强等情况。著名民营企业恒大集团在贵州毕节地区的扶贫实践已经证明,积极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对口帮扶工作是一个较好的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四、积极创新和拓展金融扶贫新手段
金融扶贫也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少地方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只重视银行贷款的作用,把对政策性扶贫贷款和经营性扶贫贷款作为金融扶贫的主要形式。实际上,金融扶贫的内容十分丰富,手段很多,且不仅仅局限在银行系统。
上海应该发挥金融中心的特殊优势,在金融扶贫的手段和方式上积极创新。比如,上海可以利用国家对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开辟绿色通道的优惠政策,发挥在高端金融人才、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对口帮扶地区相关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特别是要大力培育和扶持贫困地区优势企业上市。同时,上海还可以利用全国第一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在上海的有利条件,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和特点,为对口帮扶地区的企业和农户提供精准的农业保险服务,并可由上海对口帮扶资金适当承担部分的保费支出。
(民建市委供稿)
(作者系民建会员、黄浦区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